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

電影--甘地

上上星期三政治學考完   一個下著零星雨點的下午

打亂了我原本要看展覽的行程

再次獨自一人走上圖書館四樓

享受難得的悠閒午後

一直想找段較長的時間看這部創世"巨"作(片長188分鐘)

好來彌補兩年前的缺憾



這位用著不離身的手搖紡紗機 身型矮小痀僂 印度人稱bapu(父親)的長者

是如何運用他的智慧和美德 帶離印度人民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下的苦難

peaceful(和平) non-violent(非暴力) non-coperation(不合作)

即是他在為印度爭取獨立時所秉持的三大原則




始終堅持的"非暴力"原則 早在他還是名律師

在非洲為當地的印度人民爭取平等權時 就已是他堅持的和平革命手段

其概念是緣於聖經中,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:有人出手打了我的左臉,我就將右臉也讓給他打

他始終相信這句話,並將他解讀為:若是我們用最謙和的方式待人,最終必定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與尊敬

以眼還眼,世界只會更盲目。

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.



在某段對群眾的演講中,他說了深植人心的一席話:我堅持不反抗,就算他們打傷我,至我於死地,他們得到的,也只是我的屍體,而不是我的屈服

革命過程中,基於一次英國某位將領所進行殘暴的流血大屠殺,和幾起的攻擊民眾事件,印度人民對於殖民統治的憤恨一觸即發,在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動

他為此感到憂心難過,並決定以絕食的方式,直到暴動停息,請求印度人民停止這些暴力運動,同時也是向上帝衷心的懺悔,關於這一切的錯誤

在當時,由於英國服飾的進口,使得印度人民只要經濟上的許可,都只購買英國的進口服飾,造成本國的布衣乏人問津的現象,間接造成印度當地經濟的乏敝

因此,他呼籲印度人民,需拒穿英國進口服飾,並引領印度婦女縫織當地的傳統服飾(土布),同時也是作為"不合作"的象徵,現今印度國旗上的紡織機,即是來自於此

雖然最終,由於印度內部印度教徒和回教徒的內鬥,整片印度大陸還是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,他也在亂局中遭到槍殺

最後一幕,黃昏下,隨著他的實體流逝,但他的精神,卻是永遠地深植於每一個印度人的心中

"當我絕望時,我會想起:在歷史上,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,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,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,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。好好想一想,永遠都是這樣。"

The truth is the truth...


當我們汲汲營營的跟這個社會爭執些什麼的時候 ,是否該停下腳步想想 ,帶著關愛和同理心去看看這個世界 ,也許將會開拓不一樣的視野 ,而這也將是邁向真理的途徑









BTW



這時耳邊響起的音樂正好是Beatles的 let it be,每次聽Beatles的音樂都有種60年代的純真的感動,音樂是不分國界的,好音樂當然也不會隨著時間而變質,當年深植人心的悸動,依然仍在四十年之後重現,這就是音樂的力量(Whisper words of wisdom, let it be...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